期刊目录 |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资源与生态学报)第六期现已上线
0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及其与人口和碳排放的关系研究
钟 洋,林爱文,周志高,何利杰,袁沫汐
摘 要: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基于此,本文从地缘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同时运用多种数学统计方法,对“一带一路”沿线30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差异进行了分析。此外,还进一步分析了这些国家的GDP 与人口和碳排放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的差距在整体上呈现出逐步缩小的特征;中国的经济发展质量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研究期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GDP、人口和碳排放呈现总体上升趋势,这三个值的变化显示出显著的相关性。GDP与人口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89,GDP与碳排放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5,人口与碳排放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3,表明GDP,人口与碳排放之间的相关性非常高。其中,GDP与碳排放的相关性最高,达到0.995。通过回归分析,我们发现R值达到0.995,表明回归拟合效果很好,计算结果高度可靠。根据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应处理好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2)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也应该与中国的国内区域发展战略联系起来。
02
基于DPSIR 模型的城市雾霾治理水平与效率的测度及比较——以华北31 个城市为例
肖沁霖,田 超,王彦君,李秀清,肖黎明
摘 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雾霾天气已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一大障碍,因此提升雾霾治理水平及效率就成为其中的关键。本文基于DPSIR 模型构建了雾霾治理水平及效率的指标体系,借助熵值法和超效率DEA 模型分别测算了2007–2016 年华北地区31 个城市的雾霾治理水平与效率,从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方面对二者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 考察期内华北地区城市雾霾治理水平及效率整体均呈现波动下降之态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雾霾治理效率远高于其水平,且其均值达到了DEA 有效。(2) 二者存在显著的地区梯度差异,雾霾治理水平呈现出“东低–中高–西低”的凸字型分布格局,而雾霾治理效率却呈现与之相反的“东高-中低-西高”的凹字型分布格局。(3) 就回归结果而言,经济增长对雾霾治理水平及效率具有负向阻碍作用;而产业结构则对雾霾治理水平及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其对二者作用的显著性有所不同。本文据此针对性地给出了改进华北各市雾霾治理水平及效率的政策建议。
03
北京市餐饮业食物浪费研究
曹晓昌,刘晓洁,成升魁,刘 尧,张盼盼
摘 要:食物浪费研究已经成为国际研究热点,食物浪费带来的资源环境效应也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本研究基于实证分析,在大规模实地调查基础上,对餐饮业食物浪费的数量、结构、特点及农业资源代价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 北京市城镇居民在外就餐消费平均每餐人均浪费生食量为75.02 g,浪费率约为10.52%。2) 在各类食物中,蔬菜的浪费量是最高的,其次为肉类、水产品和谷物,其他类食物浪费量较少。3) 食物浪费受餐馆类型、消费者人数与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就餐目的等因素影响并表现出不同的特点。4) 北京城市餐饮业食物浪费总量约为41.79 万吨/年,这意味着北京市每年仅餐饮业餐桌消费浪费约76.55 万吨粮食,是北京市粮食总产量的79.66%,粮食总消耗量的13.15%,相当于北京16.61 万公顷耕地的无效生产,占北京市耕地总面积的75.12%。
04
基于灰色关联模型与通径分析法的海洋可持续发展评价与驱动力分析
高 升,赵 林,孙会荟,曹广喜,刘 伟
摘 要: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资源开发需求与海洋环境保护压力逐渐增大。进行海洋可持续发展评价与驱动力分析,对促进海洋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江苏省为例,从海洋经济、资源、环境3 个方面构建了海洋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了各指标的变异系数权重。基于灰色关联模型,运用关联系数平均值法与赋权法计算的关联度平均值评价了海洋可持续发展状况。采用综合指数模型对海洋可持续发展的动态演变趋势进行了对比验证分析。采用通径分析法并结合各指标的灰色关联度平均值进行了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分析。研究发现2012 与2016 年江苏省的海洋可持续发展状况较好,2007 年较差,其余年份一般,2008 年与2012 年相对于上年度优化明显。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沿海地区风暴潮造成的经济损失、沿海区域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沿海地区风能发电能力、海洋生物多样性是海洋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驱动因子。
05
土地细碎化和种植制度对华北平原农户粮食生产及其效率的影响——基于河北省沧县的案例分析
王 学,李秀彬
摘 要:土地细碎化被普遍认为能够对农业生产产生影响。然而,已有研究多以单一作物为研究对象,且中国的相关案例并不十分丰富。本文将多种作物考虑在内,以识别土地细碎化(LF)以及种植制度(CS)对华北平原农户粮食生产和效率的影响。以河北省沧县作为案例区,基于农户及其地块尺度调查数据,构建了4 个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和效率损失模型,探讨LF 和CS 的不同组合对农户粮食生产及其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土地细碎化对粮食生产和技术效率均存在显著负向影响;作为种植制度的表征指标,复种指数(MCI)的影响与LF 正相反,小麦—玉米两熟制比玉米一熟制更有利于粮食生产及其技术效率的提高。除土地细碎化和种植制度外,案例区农户粮食生产还受劳动力、种苗、农药和灌溉4 种粮食生产基础投入要素的影响,效率损失则还受户主年龄和家庭非农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数量之比的影响。鉴于此,为实现粮食稳定供应和地下水超采治理的双重目标,政府应鼓励华北平原土地流转并适当调整种植制度。
06
小麦价格变化对农户休耕参与意愿的影响研究
成 皓,谢花林
摘 要:华北平原地下水漏斗区冬小麦休耕试点已实施四年有余,节水效果已初步显现,但地下水漏斗的修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粮食价格变化很可能会影响农户的休耕参与意愿。本文基于2016 年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市和桃城区的农户调研数据,在分析案例区未参与休耕农户的基本特征、家庭收入情况以及休耕补偿金额满意度的基础上,利用农户的投入产出数据估计了案例区的Cobb-Douglas 生产函数,并分析了农户休耕补偿金额满意度与冬小麦种植收入之间的关系。其次,模拟了小麦价格变化对农户休耕参与意愿的影响。结果显示:小麦价格变化会影响农户的预期种植收入,进而通过休耕补偿满意度影响他们的休耕参与意愿;当小麦价格每斤上涨0.1 元时,有88%的农户不愿继续参与休耕,而当小麦价格每斤下降0.2 元时,有71.4%的农户亩均净收益要小于当前休耕补偿标准,尽管在补偿标准不变的情况下农户休耕的参与度高,但会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因此,本文提出应制定灵活的休耕补偿标准,如将现行的华北平原冬小麦休耕补偿标准调整为休耕前三年的平均小麦产量乘以补偿当年的小麦收购价。
07
茂名市耕地集约利用时空特征及其优化研究
陈士银,马智宇
摘 要:提高耕地利用集约化水平是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基于2005–2018 年《茂名市统计年鉴》、各县区统计年鉴和茂名市2018 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库等数据资料,本文从耕地利用强度、耕地利用程度、耕地产出效益和耕地可持续利用状况四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应用AHP 法、极差法和综合评价模型等方法对茂名市2004–2017 年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并分析其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茂名市过去14 年间的耕地集约利用状况较好,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呈总体上升趋势,耕地集约利用度从2004 年的0.4045 上升到2017 年的1.3148;(2)茂名市各县区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均为总体上升趋势且差异不显著,但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区域分布来看,以茂南区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最高、电白县耕地集约利用程度相对较低;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变化程度来看,以高州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增幅最大、电白县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增幅最小;(3)根据茂名市耕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国际国内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有效做法,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切实保护基本农田;二是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合理调整建设用地布局;三是提高农民的耕地集约利用意识;四是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
08
中国西南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为例
张梦宇,张 黎,任小丽,何洪林,吕 妍,王军邦,闫慧敏
摘 要:土地利用和自2008 年以来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RDCP)使得中国西南地区发生了重大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量化LUCC 对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对于评估生态恢复工程的效益十分重要。本研究用MODIS 土地覆盖和净初级生产力(NPP)产品,评估了2008–2013 年环江县(首批实施RDCP 的百县之一)LUCC 对NPP 的相对贡献。研究发现,全县95.53%地区的NPP 有所增加,其中非石漠化地区NPP 的平均增长高于石漠化/潜在石漠化地区。LUCC 对全县NPP 的增加贡献了25.23%,在LUCC 区域的贡献非常突出(70.97%),分别使NPP 增加了3.9% 和10.5%。在该县的6 个RDCP 区域,经过治理的植被恢复区域的NPP 平均增幅显著高于其邻近未治理的喀斯特区域,并且增幅随植被恢复措施实施面积的增加而增加。
09
基于生态敏感性评价的钱江源国家公园功能分区研究
刘青青,虞 虎
摘 要:功能分区是调节国家公园土地利用强度、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的重要制度保障。本文以钱江源国家公园为例,基于生态敏感性的功能分区方法,研究发现世界各国国家公园建设的目标正从纯粹的自然保护和游憩利用向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游憩、环境教育等综合功能转变,大多数国家公园功能分区采用同心圆环的布局模式。钱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敏感性表现出较大的规模差异性,中等以上敏感区域占84.45%,主要集中在古田山和钱江源源头地区的森林地区;轻度敏感区和极轻度敏感区分别占14.61% 和0.95%,呈碎片化分布在中间区域。结合生态敏感性程度、重要物种潜在生境和社区发展与休闲游憩等需求,可以将钱江源国家公园划分为严格保护区、生态保护区、传统利用区和游憩娱乐区,以达到对不同类型功能区域的差异化调控和管理,促进钱江源国家公园自然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10
基于游客感知价值的长三角地区民宿旅游发展支持度研究
龙 飞,朱 鹤
摘 要:目前,民宿旅游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蓬勃发展,成为了旅游业创新升级的典范,也成为众多资本关注的焦点。文章通过对长三角地区重点城市游客问卷的收集和分析,基于游客感知价值理论,构建了民宿旅游的18 项感知因子,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设施与环境感知、文化体验感知、服务价值感知3 个主因子,进而从设施与环境感知、文化体验感知、服务价值感知的角度,对长三角地区民宿旅游发展的支持度开展了研究,得到影响民宿旅游发展的关键要素,构建了游客感知与民宿旅游支持度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对结构方程回归路径进行计算,得出设施与环境感知、文化体验感知、服务价值感知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724、0.813、0.692,这三个因素对民宿旅游集聚发展具有显著影响。研究发现,设施与环境感知对于民宿旅游发展支持度有重要支撑作用,文化体验是民宿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服务价值感知是民宿旅游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民宿旅游集聚区在发展过程中要注重设施与环境、文化体验和服务价值的发展,从而更好地指导民宿旅游的发展。
11
乡村旅游空间变迁:以中国湖北沐抚镇为例
陶 慧,高 璟,陈凯强
摘 要:在由旅游消费为主导变迁的社会,乡村的整体社会裂变在空间变迁中可窥一斑。本文将乡村旅游地区的空间解构为旅游吸引物(Attraction, A)、小镇(Town, T)与村落(Village, V)三类要素,三者多元交互,共同组成了乡村整体景观格局。文章以湖北省沐抚镇为例,展现了2006–2016 年10 年间,因为恩施大峡谷这一核心景区的带动,沐抚境内产生的土地异化、物质空间、社会关系及景观格局的更迭。通过对A、T、V 三者空间变迁特征的研究探索出它们虽存在地理分异现象但却有着相同的空间演化趋势:旅游吸引物(A)呈现多元化及全域化特征;配套服务向小镇(T)集聚,促使乡村聚落的城镇化演变;村落(V)凸显景观意象,传统乡村效益向复合化发展。本文从地理学、人类学和旅游学等多学科角度出发,建构“ATV”三要素的协同框架,为解释当前中国乡村旅游空间的现实、问题和趋势提供了一种客观中性的建设性的分析框架。
转载自Resources and Ecology
经原公众号授权转载
文章仅代表原公众号观点,与本公众号无关,
版权归公众号所有
原文标题: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资源与生态学报)第六期现已上线
全国地研联全体小编恭祝各位读者:
中秋国庆双节快乐,花好月圆人吉祥!
10月1日~10月8日小编放假,公众号暂停更新~
排版:陈清荷
责任编辑:王佳雯
审编:鲁嘉颐
终审: 顾伟男 田巍 梁龙武
猜你喜欢
1. 招贤纳士 | 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2020年高层次人才招聘
3. 地理数据 | 2020版Globe30土地覆盖数据下载!!!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都看到这里了,点个【在看】再走呗~